四川省优质校建设计划项目验收专题网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网|四川建院探索中国特色土建类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

文章来源: 作者:杨转运 李超 赵新华 发布日期:2024-01-03 点击数:

 91成品视频入口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领域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服务“1+X建筑信息模型(BIM)”教育教学和培训需要的结构化、梯队化全国一流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该团队聚焦智能化和工业化的建筑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了以国家级团队建设为龙头,9个省级师资建设团队或平台为主体,15个校级团队为基础,8个校外团队工作站为辅助的团队建设体系,建设完成了包含7个板块、24项分项任务,共计86项指标任务,形成了“标准引领、平台支撑、机制协同、体系贯通”建设模式,2023年通过教育部验收,获得优秀等级。

 

 

 

 一、标准驱动能力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1.构建结构化、梯队化的高水平双师团队。率先实施职称评审“破五唯”,制定A、B、C双师等级标准,构筑金字塔式培养结构,建成一支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校企结构等结构合理的,结构化、梯队化高水平双师团队。国家级团队统领9个省级师资建设团队和平台,以及15支校级团队。

 

 2.多措并举,显著提升团队教师育训能力。将师德师风、“三全育人”、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开发技术、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等作为教师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开展线上、线下结合,送出去、请进来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培训,团队成员参与各类培训累计348人次。开展专题教研活动144次,举行课堂观摩活动72堂、参与专任教师4536人次。坚持“老带新”传统,累计指导新教师137人。

 

 3.全面拓展“双师”素质。各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以“善教学、精技能、懂研发、能互补”的紧密型双师团队培育,有效契合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团队核心成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占比100%,总体双师素质占比近79%。

 

 4.项目化提升教学改革及科研能力。团队结合建设方案和远期发展目标,从师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比赛、教材建设等维度设计项目体系支撑团队建设。立项师资建设项目6项、教改项目37项、思政项目7项、校企合作项目12项。

 5.技术服务能力取得突破。制(修)订国家标准3部、地方标准13部,正编制国家标准2部、行业标准1部、团体标准5部、地方标准8部。先后完成了35项国家级和企业技术攻关课题。团队累计为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咨询、产品研发等服务44项,技术服务到账473.4万元。

 

 二、完善合作机制,加强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

 1.强化协作共同体机制建设,形成分类合作、需求匹配的合作机制,激发各方参与的原动力。一是依托川渝建设职教联盟、四川建设职教集团的政行企校供需匹配的运行机制,整合团队建设资源。二是加强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教中心的合作与交流,夯实团队发展的智力支撑,并为高水平研究中心提供实践支持。三是继续完善和其他国家级团队,特别是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筑类团队的协作机制,结合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将团队建设与基地建设融汇,团队建设支撑基地建设,基地建设为团队建设搭建平台。团队共同体建设,助力学院被教育部遴选为2023年国培示范项目,全国共计21个基地,仅7所高职院校入选,本团队核心成员担任项目负责人。

 2.学校建设“国-省-校”三级联动融通的团队体系。整合院士专家工作站、大国工匠工作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高层次师资平台,形成以国家级团队为龙头,以省级教学团队、“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技艺传承平台等9个省级平台为骨干,15个校级团队为支撑的三级联动融通的一体化建设体系。

 

 3.以项目为抓手,形成团队建设推进的载体。协同相关单位,申报国家、省级项目,形成项目体系支撑团队建设。其中,以校企“双元”育人为主题,与中建一局、四汇集团联合申报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第一批国家级教师团队课题,团队负责人主持的《基于需求导向的团队共同体破界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项目立项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化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土建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实践研究》立项为四川省重点教改课题。此外,创新团队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教材编写等方面,同样坚持校企双向赋能,通过项目的方式形成合力。

 三、体系化推进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

 1.编制专业目录、教学标准,引领建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团队核心成员领衔,牵头编制土木、水利大类“中高本”贯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版)》,领衔土木大类专业“中高本”贯通国家教学标准编制21个,助力构建土建类专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职业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

 2.推进产教融合,夯实专业建设根基。一是校企协同构建“技术标准-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标准链,根据技术标准、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完成课程标准建设,通过标准链建设,推进人才培养链与建筑产业链的融通。二是依托团队建设共同体,团队坚持校企资源融合共享,需求匹配、供给能力互补的理念,协同企业,立项建设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省级智能建造产教融合示范项目1个。协同企业获国家级产教融合典型案例1个、省级案例1个。三是校企协同搭建育训平台,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构建了全国同类院校领先的BIM技术中心、智能建造馆等育训平台。

 以团队骨干成员领衔,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单位中期验收获得“优秀”等级;1个专业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专业;2个专业群立项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成功立项“TÜV莱茵数字创新赋能计划”建设单位;助力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

   3.校企协同,教材、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引导团队教师教材编写“五适应”:一是适应立德树人,强化“课程思政”。二是适应行业特征,充分承接标准链,分解土建类典型岗位(群)职业能力在课程的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三是适应职教类型,针对职业教育“理论适度、强化实践、理实结合”的教学要求。四是适应学生特点,形成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形象性、互动性。针对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不同模式,校企协同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新型教材。五是适应教学需求,教材建设与课程资源建设,特别是与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机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材+微课+MOOC+SPOC+教学”的深度融合。团队核心成员1人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编写教材1部获首届国家教材奖,12部教材被遴选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3门课程被遴选为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

 4.书证融通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运行良好。根据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编制、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思政”全面融入、实践教学管理要求,在有力的教学改革措施保障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实施了有效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模块化教学实践。专业群对标行业领先企业的岗位标准、技术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解析施工过程中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证书课程分解融入课程体系,形成关联模块,重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共享模块、专业特色模块、证书模块和拓展模块。各模块根据需求侧的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与行业、企业合作,瞄准产业高端,将支撑产业发展的“四新”技术纳入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采用了“BIM+”的理念,将BIM技术融入到课程和教学资源中。


 5.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成绩取得突破。积极探索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依托华构新型建筑工业化学院、广联达数字工程管理学院等产业学院,以BIM工程项目(工作情境),结合BIM发展趋势,动态优化知识模块和教学方法,创新提出“741”理虚实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构模块化任务式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打破传统教研室架构,抽调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建项目组,协同开展教学改革与技术研发,建立联合授课研讨、分类分层管理、成果互补互认、多元评价考核的工作模式。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及教学需要,合理制定分工方案,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加快课程模块及模块化教学的改革进程,创新了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成绩方面成果突出,团队成员获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项4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比赛奖项63项;团队成员指导学生获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9项,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奖37项。

 

 

报道链接: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102202.html